肝協會倡「全民高危肝癌篩查」 醫生:香港有條件進行全民乙肝篩查
黃龍輝(Ken)近月四出奔波忙着推動「高危肝癌篩查」倡議,他是病人自助組織「香港肝臟移植協康會」(下稱「肝協會」) 現任會長。從爭取外科專科醫生的支持、尋找媒體報導,到走進社區籌辦街站、講座等,事事親力親為卻非為自己,「『復生不忘助他人』是肝協會的宗旨,我曾患有乙型肝炎,但一直不知道須要食藥跟進,最後演變為肝癌,要接受肝臟移植。我和協會成員都曾死裡逃生,因此很想幫助其他人盡早驗出乙型肝炎,免受同樣的苦楚。」Ken說。
為Ken進行肝臟移植手術的竺兆豪外科專科醫生,他亦指香港有條件基礎進行高危肝癌篩查。竺兆豪醫生指:「香港的乙型肝炎帶菌人數屬普遍,二來現時乙型肝炎的藥物可有效防止病變,以降低肝硬化、肝癌的死亡率。」竺兆豪醫生關心的不止是數字,而是生命,「很多病人是家中經濟之柱,病人離世後,一家大小要靠領取綜援生活。如果有預防措施,例如進行高危肝癌篩查,及早驗出乙型罕炎,會否能夠扭轉局面呢?」
政府冀消除肝炎 肝協會:未看到路線圖
衞生署於2020年十月訂立《2020 – 2024年香港病毒性肝炎行動計劃》(《行動計劃》),希望在2030年或之前達致以下四項目標,包括90% 的受感染人士獲得診斷、80% 適合治療的病人接受治療、慢性乙型及丙型肝炎的新增病例降低 90%及乙型及丙型肝炎的死亡數字降低 65%,以實現香港消除慢性病毒性肝炎。
Ken對《行動計劃》的實踐方法抱有疑問:「香港自1988年起,才為所有初生嬰兒提供乙型肝炎疫苗接種,那如何找出在此之前出生的乙肝帶菌者?如何能做到全民90% 受感染人士獲得診斷?又如何能夠為80%適合治療的病人提供治療呢?我們看不到政府文件中提出實質的方法或程序來達致《行動計劃》的目標。我和協會成員一同思考此《行動計劃》,並提出『高危肝癌篩查』的倡議,以全民篩查的方法,找出香港的乙型肝炎帶菌者。」
肝協會提倡高危肝癌篩查參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的做法,透過公私營合作為全港45歲以上的香港市民提供資助進行篩查。就推動全民篩查,Ken亦想得仔細,他認為要配合宣傳提高認知,「以免費大腸癌篩查為例,在電視、電台、巴士或新媒體上都有宣傳廣告,甚至地區社工接觸服務對象時,亦會幫忙轉介符合篩查年齡的人,擴大宣傳覆蓋率。另外是教育,很多人對乙肝一知半解因而諱疾忌醫,要讓人明白乙肝的危害,從而令市民願意接受篩查。」
醫生:香港有條件基礎進行全民篩查
對於高危肝癌篩查,外科專科醫生竺兆豪指香港有足夠條件及基礎進行,並認為88年以後出生的人士亦應進行篩查。「第一,香港乙型肝炎的很普遍,約20年前有調查指本港大約有10%人口為乙肝帶菌者,於八年前,香港政府再進行調查統計,發現仍然約有8%人口為乙肝帶菌者。8%人口即大約50多萬人,為數仍然不少。」竺兆豪解釋調查結果帶菌人數輕微下跌的主要原因是1988年以後,香港開始為初生嬰兒提供乙型肝炎疫苗注射「另一個統計指,乙肝患者約三份一的人會演變為肝硬化,另外三份一的人會演變為肝癌。按此推算,香港未來差不多有10萬人患肝硬化,又有3萬多人患肝癌。如能及早發現為乙型肝炎帶菌者,盡快跟進及服藥,可以降低病情惡化的風險。」
竺醫生又指,現時已有有效藥物防止乙型肝炎病變,這亦是全民篩查的條件之一。「如果檢測為陽性,但沒有藥物醫治,就沒有必要篩查。但現在正正是有藥物,而且非常安全,外國不少研究和文獻指出乙型肝炎藥物可降低演變為肝硬化、肝癌的機會;亦有文獻指出如病情已發展為肝硬化,服食五年抗肝炎藥物後,肝臟有可能稍為軟化。」
七成病人不知患乙肝 三類人應進行篩查
肝臟是沉默的器官,竺醫生指很多肝癌病人確診時已屬晚期癌症。「香港大學曾進行研究調查,1000名肝癌病人中,有七成人不知道自己是乙肝帶菌者。如果這七成人一早知道自己是帶菌者,每半年驗血、照超聲波,按醫生指示服藥,除了可以控制病情外,即使患上肝癌,亦可在早期發現。」
竺醫生提倡三類人應進行篩查,分別是1988年以前在港出生人士、非本地出生人士以及曾接受疫苗接種人士,竺醫生解釋:「88年以前出生的,未必有接種疫苗,屬於高危;另外現時沒有強制要求移民來港的人進行驗身或乙型肝炎檢查,這些移民來港者亦是高危人群,就資料顯示,中國南面即香港、澳門、台灣亦屬於乙肝高危地區,而南韓的個案雖然較少,但亦算普遍。而曾接種疫苗的人仍需要篩查,原因是接種後不一定有足夠保護力。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同樣進行過研究,曾接種三針疫苗的人,成年後再抽血檢查,有約10%的人沒有抗體,他們需要再注射加強劑才有足夠的保護力。如果只為高危群組作檢查,即有家族病史、男男同性伴侶,就會漏掉上述三個群體,因此全民篩查更為合適。」
壯年病發家庭失經濟支柱 倡45歲篩查
據醫療文獻顯示,肝硬化和肝癌的發病中位數約為55歲,竺醫生指全民篩查可在發病年齡之前十年進行,即約45歲。「現時乙型肝炎已有快速測試技術,『篤手指』驗血已有結果,無須抽血。如屬陽性,就轉介至適當的地方繼續跟進、每半年驗血,並視乎病情需要服藥。」
乙型肝炎演變為肝硬化及肝癌,尤其好發於男性,竺醫生指病人的男女比例約為3對1,「發病年齡為55歲,正直壯年,很多患病的男士都是家中經濟支柱,病人一旦離世,不少家庭隨之陷入經濟困難,甚至須要領取綜援、子女難以繼續讀書升學,這已是社會經濟問題。」竺醫生慨嘆現時社會沒有預防措施,「試過有病人的妻兒哭着求我們為病人治療,但病人的情況已太差,無法進行肝臟移植。我和很多外科專科醫生都常常說,如果時光倒流十年,病人曾做乙肝檢查,能否避免慘況發生呢?」
肝癌是本港第四、五位的致命癌症,每一年約有1700至1800個新例,疾病除了令病人家庭經濟受打撃外,每個切除肝臟或肝臟移植手術亦所費不菲,醫療成本同樣為社會及醫療服務造成負擔。「一個肝臟移植手術的成本最少要港幣500萬元;而肝臟切除手術,只計手術費就要30萬元,這還未計醫生費用。但更多時候,病人排隊等侯移植手術間期,未等到合適的器官便已經離世,這些去世的病人佔器官移植名單的40%。如果全民篩查能降低每年一半新症,已經可以幫到800至900個病人,每年可能有一千人不用因肝病而死亡。」
肝癌四步曲 肝炎為高危
Ken和協會成員如此着緊,因為他們大多經歷過乙肝、脂肪肝、肝硬化、肝癌四步曲,及要進行肝臟移植手術救回性命,因為秉持「復生不忘助他人」的精神。Ken指自己就是典型例子,「我由中學因捐血而知道自己有乙型肝炎,但當時沒有人告訴我須要跟進,我見身體又沒有特別不適,於是不當是一回事。直到畢業後工作要進行身體檢查,竟發現患上脂肪肝,當時只約30歲。」往後Ken每年進行一次超聲波和身體檢查,但幾年後病情已惡化成肝硬化。「公立醫院的醫生處方乙肝抑制劑,我的病毒量由幾百萬降至測不出來。但2013年發現患上肝癌,手術後仍年年翻發,2015年第四次發病,醫生決定為我進行肝臟移植手術,感謝大女無私捐出肝臟,救活了我。」
肝協會另一成員梅應全的經歷亦相約,「在協會中一提到曾患乙肝,大家就明白了,是『自己友』。」應全笑道,他於1990年結婚,婚前身體檢查時發現自己為乙肝帶菌者,1997年惡化成肝硬化才開始服藥,2013年患上肝癌並進行肝臟移植手術。「乙肝患者要每半年要驗血、超聲波,都要數千元,頗貴呢!」對於肝協會倡議全民篩查,應全亦相當贊成,他指一指臉頰的花斑說:「未換肝前,我整塊面是黑色的,因為肝臟排解不到毒素,換了肝後,就沒有了黑色素,面上出現『一達達』的白蝕。雖然我們換了肝,但有很多後遺症。自己是過來人,當然不希望其他人要走到器官移植這一步。」
批政策重治療輕預防 盼與地區健康中心合作
「香港只重視治療,卻不重預防。」Ken道出以往香港醫療政策的弊病,「正如竺醫生提到,一個肝臟移植手術需要500萬,一年約60個病人進行移植手術,這已經3億元了,還未計其他藥物、手術等治療費用,這些錢本應可以用作預防,政府卻選擇投放到治療上。」肝協會除了倡議由政府帶頭進行全民高危肝癌篩查外,亦希望篩查能配合跟進和治療,以及肝癌指數檢查,「當病人進行篩查並確定為陽性後,除了定期覆診、驗血和處方乙肝抑制劑外,希望政府能進一步提供肝癌指數檢查,以及早發現病變。」
肝協會與外科專科醫生、權威專家商討全民篩查的可行性,例如肝壽基金等,得到非常正面的支持。Ken正循不同途徑宣傳倡議及向政府表達意見,「數月前醫衞局接見另一學會,學會也替我們表達全民高危肝癌篩查的訴求。地區康健中心提倡疾病預防及篩查,我們亦希望有機會與他們合作,我們早前曾到黃大仙區的康健中心考察及與職員會面。我們還會聯同其他病毒性肝炎團體,例如肝友會、醫護聯盟一同推動訴求。」Ken不放過任何機會,協會近月不時到學校進行講座,又拍攝病友的生命故事,邀約傳媒訪問,盼能提高大眾對乙肝的認知及正視其嚴重性。
Tags: 香港肝臟移植協康會, 全民乙肝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