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強協會-電動輪椅轉贈計劃及破障大師計劃
【轉贈.愛】維修翻新二手電動輪椅贈低收入非綜援人士 受助者阿祥:最好的禮物!
今年農曆新年前夕,阿祥收到由自強協會轉贈的二手電動輪椅,他終於能告別用了十二年、快要報廢的破舊輪椅。
肢體殘障人士及照顧者資源中心自強協會由2020年開展「電動輪椅轉贈計劃」(下稱計劃),收來的輪椅,先由義工師傅檢查維修、配電池,再經社工、委員為申請者配對,確保送給有需要的輪友。「計劃成功為六位沒有領取綜援的有需要輪友提供適切支援,其中三位現已使用轉贈的輪椅,解決了壞舊輪椅造成的生活困擾。」負責計劃的社工蔡迦慧說。
然而,計劃面對一大難題──大部份收來的二手電動輪椅,電池壽命已老舊得不能再用。迦慧說:「配一台新電池要上萬元,對幾乎沒有收入的殘障人士來說負擔相當重,現時只能冀望有更多善心人捐出能用的電池或就計劃申請基金,令計劃能幫助更多有迫切需要的輪友。」
舊輪椅近全壞難出街 三個月批核申請
輪椅就是輪椅人士的腳。「真的好開心,這是我收到最好的新年禮物!」阿祥提起收到協會的二手輪椅時,仍難掩興奮。「我的舊輪椅不斷壞,差不多每星期都要來協會找師傅維修,連職員都認得我了。職員說我這樣維修不是辦法,便介紹這個二手輪椅轉贈計劃給我。我馬上填表、影印存摺,預約義工來做家訪。」
幸運地,阿祥的二手輪椅三個月內便批核配對成功。「因為阿祥的需要真的很迫切。」社工迦慧說。
「輛胎蝕了,一對摩打不平衡。以前一邊駕住舊輪椅,一邊擔心行行下會壞車,每行一陣,我就停一停,摸一摸摩打,看看會不會太熱,怕它壞,每天只能外出一小時。試過去買餸時輪椅壞了,要太太和兒子推我回來,又試過摩打不夠力上斜,另一位輪友用繩在前方拉住我,兩架輪椅慢慢地爬上斜坡。」阿祥一臉不好意思。
「真的好危險!」迦慧馬上應到。她指一部最基本、沒有任何功能的電動輪椅也至五至六萬元,而阿祥一家原本靠太太工作支付生活開支,但太太近年患癌被辭退,現時一家三口只靠積蓄及少許賠款應付開支,因此難以負擔更換輪椅。「我們的計劃是希望填補現時社會的服務縫罅。綜援領取者可向社會福利署申請買輪椅,費用全免,但好像阿祥的個案,收入和資產上限也超過綜援領取限額,但買輪椅的款項對他這類沒有工作的殘疾人士來說是沉重負擔。因此經協會委員商議後,計劃的申請者資格定為個人每月收入不超過2萬元及個人總資產不過10萬元的非綜緩人士,因為這組別難以獲得政府資助。」
家訪了解殘疾需求、居住環境 助選合適輪椅
社工連同協會內的資深輪友委員,到阿祥家中家訪,了解其家居、屋苑附近的環境設施和個人資產收入等。「他們發現我的天花處處破爛,更約義工上來幫我維修呢!」阿祥哈哈大笑。
其中一位負責家訪的協會委員阿啟指家訪十分重要,要實地觀察才能了解申請人對輪椅的需要,他解釋:「家訪時我們會帶備捲尺,量度大門、廁所門、𨋢門等,以確定輪椅的呎吋是否適合。另外亦要留意周邊環境,例如有些申請人住在半山,又要時常外出,條路又斜又彎,就需要大馬力的輪椅。」
「傷殘程度亦是重要的考慮因素。」迦慧在旁補充,「有些輪友對自己的傷殘程度不太清楚,以為自己只是二肢殘障,但原來他們連舉起手也有困難,很多時都是靠委員上門家訪才發現。如傷殘程度太嚴重,那麼沒有特別功能、承重力差的輪椅便不適合他們。委員會根據申請人的體形、傷殘程度、身體狀況,再建議配對合適的輪椅。」社工和委員會逐項因素檢視,而迫切因素包括申請者是否需要恆常到醫院或復康中心作治療,如洗腎、化療等,希望能盡快為輪友解決困難。
維修、增添個人化裝置 轉贈前確保安全
阿祥接到批出二手電動輪椅通知當天,正好是農曆新年前夕,協會本來打算過了公眾假期後,待協會的「輪椅美工師」維修義工為阿祥詳細檢查輪椅才安排阿祥來領取,但阿祥已急不及待,馬上由樂富來到協會觀塘的會址,坐上他的新輪椅。「我也不好意思,要楊師傅幫忙執整和調較,由黃昏弄到晚上九時才完成。」阿祥說,楊師傅在旁笑笑說沒關係。
每位輪友的輪椅,都要按着他們的身體需要,作個人化調校和裝置。阿祥說:「例如控掣桿、安全帶、座位及腳踏的高度等,好多細節要留意。我較大隻,腳較長,如果腳踏太低,腳便會過份垂下,長期坐着會壓住大腿後方血管;腳踏太高,又會折着大腿。」
「收來的輪椅好多都有破損,要逐個部份修理。」楊師傅說,原是銷售工程師的他,退休前已開始在協會當義工,九年來每星期都來協會三四天,為輪友檢查維修輪椅。楊師傅指一指輪胎,「碌咪容易磨損囉,爛扶手,還有腳踏,時時撞壞。那就拆其他好車,搬過來這部。有些收來的舊車真的不能用,就拆下有用的配件留起,之後幫其他輪椅加裝,輪友就不用花錢去買。」楊師傅儼如輪椅醫生,為輪椅移植配件,讓它重生。
「師傅非常了解輪椅的機械,見輪友不太懂駕輪椅,便會給他們意見,例如上落地鐵一定要向職員取踏板,不要硬衝,以減慢損耗。」迦慧補充道。她提到還有縫紉組的義工,為輪友縫製輪椅背包、安全帶等配件。
「無電」阻計劃 申請基金困難重重
有收來的二手輪椅、熱心的義工、有資深經驗的委員協助配對,計劃理應非常順暢,但兩年下來,計劃卻未能完全發揮,全因欠缺了驅動電動輪椅行走的電池。
「兩年來我們收了大約二十多部二手輪椅,也有二十多位申請者,但暫時只有六名受惠者。」迦慧一臉抱歉,她續解釋:「收來的電動輪椅,電池要大約有五至六成效能才可以用,可是大部份只餘兩成壽命。曾有申請者已獲配二手車架,可惜沒有電池,他寧願退回車架,因為沒有電池的電動輪椅便等如沒有用。而一台電池也不便宜,起碼一萬元,只能用三年。」
現時協會的解決方法是先繼續接收二手電動輪椅,如申請者獲配車架後,仍未能找到適合的電池,協會便協助他們申請坊間的基金來購買電池。「但坊間的基金,很多時只能申請一次,但輪椅人士的身體不斷老化或退化,輪椅要根據身體狀況而調整或更換,如以往他們已申請過更換輪椅或電池,便未必能申請基金來買電。另外很多基金都以家庭總資產作審批條件,但家人不一定要幫你,交不齊文件就申請不到了。有計劃的申請者批了車架,我們協助他申請基金買電池,已經三個月了,亦未有回覆,申請人也很無奈。」迦慧說。
協會早前幸得一位善長捐出善款,購置了十台電池,另外有廠商捐出有五六成效能的電池。長遠來說,協會希望能就整個計劃申請基金作持續發展,令更多像阿祥一類的有需要人士能更換安全、可應付日常生活的電動輪椅,讓他們繼續投入及貢獻社會,發揮自強精神。
自強協會就電動輪椅轉贈計劃的介紹影片:
同場加映:「破障大師計劃」-資深輪友教駕駛輪椅 助新手破身障開心扉
柱彬駕着他的電動輪椅來到自強協會,在協會門外一下俐落轉彎,稍作退後確保不阻行人路,便停定輪椅,除下安全帶,洪聲問道:「輪到我訪問了嗎?」
柱彬是「破障大師計劃」的其中一位大師傅,負責教授新手駕駛電動輪椅。他由五年前抗拒坐輪椅,到不斷研習操練,幾年下來不只「揸得一手好車」,現在更全情投入做義工幫人。
「有些病友難以接受坐輪椅,寧願不出門。」走過相同心路歷程的柱彬,以過來人身份為病友解開心結。幾堂過後,病友願意駕輪椅落街買菜,令一眾破障大師鼓舞不已。
大師也曾跌倒 更懂教授新手技術與安全
「破障大師計劃」最先由復康會成立,後來自強協會接手。柱彬是第一批在復康會接受計劃訓練的輪椅義工,完成訓練後,除了教授新手駕輪椅外,亦幫忙訓練新一批「大師」。
談起如何駕輪椅,柱彬馬上有數不盡的分享,但最重要的還是「安全」兩個字。柱彬對每位輪椅新手都殷殷叮囑不要「開快車」,「新手一定要熟習輪椅的性能,有些人一上車就想開快車,但你知道架車可以開幾快嗎?有必要開這麼快嗎?」
邀請柱彬示範一下落斜、泊車,柱彬馬上說:「開車前,一定要扣上安全帶。」如此着緊,因為曾痛過。「我試過一次無帶安全帶,一開車就跌落地,以後都記住。還有,防翻輪的安裝角度也很重要,為什麼我知道?因為我試過坐一架無防翻輪的輪椅,有次輪椅後方掛了些書,我一駛上𡒊便連人帶車向後翻。」說起以往經歷柱彬哈哈大笑,這些跟新手分享的輪椅技術,都是資深輪友用汗與痛累積回來的經驗。
害怕目光不肯落街 中風破障大師解心結
從抗拒到接受輪椅的那道鴻溝,柱彬說實在不易跨過。「17年時,我的病令身體機能逐漸消失,那時覺得『死喇,以後都要依賴呢部嘢喇』,我寧願撐住拐杖行,但試過天雨路滑跌過幾次,知驚了,還是立下決心坐輪椅吧。」
正是這些過來人經驗,令破障大師更懂新手輪友的心情和擔憂。負責計劃的社工葉偉強(阿偉)指參加者一般都較為積極,希望能獨立生活,但亦有少部份個案較消極,需要開解。「有位男士參加者,他以前駕駛建築工地工輛,退休後身體轉差,要用呼吸機。他覺得氧氣樽是個負累,坐輪椅又害怕別人的目光,於是很久也不肯出街,變得有點隱閉。」
阿偉除了向事主解釋電動輪椅愈來愈普及,又邀來一位曾中風半身癱瘓的破障大師跟事主聊天,「這位破障大師分享自己曾經害怕旁人眼光的感受和心路歷程。另外協會中也有人用呼吸機,我們向他解說在電動輪椅上放呼吸機也很普遍。終於這位先生願意一試,我們教他將氧氣樽背在輪椅後,調校好座位,他最終能成功落街。後來他更與太太去附近超市買東西。這位先生非常尊重破障大師,更稱他們做師傅。」
電動輪椅漸普及 計劃回應社會需求
社工阿偉解釋自強協會承接「破障大師計劃」,是因為見到社會有實際需求。「政府統計署在2021年12月出版的報告書,和2014年12月出的報告書相比,輪椅人士使用者的增幅多於20%。電動輪椅日漸普及,無障礙設施也多了,多了人需要學習如何使用電動輪椅。」
阿偉指電動輪椅較手推輪椅複雜,例如有控制桿、摩打、電池、煞車掣、腳踏等,使用電動輪椅要學會如何上斜、上巴士、搭地鐵等,如果電動輪椅使用不當會對路人、社區設施帶來危險。「這些都要由有經驗的輪椅人士分享。現時社會上沒有類似的教學課程,因此這個服務有其需要性。」
計劃接受其他機構轉介,柏金遜症會、新健社、復康會、綜合服務家庭中心等亦有轉介個案,令更多不同科的病友受惠。「這計劃可以運用到輪椅人士的經驗和助人能力,由同路人教同路人,一班師傅們教得相當投入。一位獨居的老伯伯學會駕駛電動輪椅後,自己駕輪椅去剪頭髮;另一位服務使用者完成課堂後,相約破障大師到中環一起坐摩天輪,這些都令大家十分感動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