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先天手部缺失兒子成立病人組織 辦攀石、烹飪活動 發掘「先天手」孩子潛能 創辦人:父母接受小朋友才會自信
「好驚好緊張,好多哥哥姐姐問我問題。」皓軒一臉稚氣倚着媽媽說。今年才小學六年班的皓軒,跟着媽媽到過小學、大學分享自己的故事,「因為我想找到其他『先天手』的小朋友。」
皓軒正是一名「先天手」患者,其左手手掌發育不全,只黏着幾顆圓圓的小指頭,常常引來好奇的目光。因為皓軒,媽媽 Edwina 和爸爸 Kevin 於 2019 年成立病人自助組織「牽手同行協會」,初衷正是希望找到其他先天手孩子。
「有位媽媽找到我們時,忍不住哭起來,旁人給她很大壓力。」Edwina 說,曾經走過相同的路,Edwina 明白這位媽媽的擔心和難過。成立協會就是為了凝聚先天手小孩和照顧者,讓同路人之間彼此扶持。而甚有運動天份,現已是高爾夫球好手的皓軒猶如協會大使,以自己的故事為其他小手家庭打氣。
香港無先天手組織 參考外國決心成立
「先天性手部缺失」(簡稱「先天手」)屬罕見病,每三萬名嬰兒中,約有一至兩名患者。患者的手部通常會有缺損,或手指比正常人短,部份患者需要進行矯型手術。先天手成因是胚胎在發育過程中,手部沒有足夠血液供應或細胞組織發生問題,但醫學界亦未清楚導致情況發生的原因。
Edwina 懷孕時透過產檢發現皓軒患有先天手,她坦言得悉一刻十分激動。「好擔心,擔心他不會拿起奶樽飲奶,擔心他不能爬行。」皓軒爸爸 Kevin 亦擔心小朋友長大後自理有困難。「我們決定生這個小朋友出來,一同學習一同克服困難!」Kevin 和 Edwina 的堅定,令家人和其他朋友也支持他們的決定。
當皓軒還未出生,Kevin 和 Edwina 就開始查看先天手的資料,希望找到同路人,「那時才發現香港沒有先天手的病人組織,我們只能參考外國的資料。」Kevin說,他指歐美國家的病人自助組織會透過舉辦活動,讓年紀相約的先天手小朋友相聚,大人小朋友互相認識,分享困難,一起尋找解決方法,這啟發了「牽手同行協會」的成立。 Edwina 指皓軒出生後到醫院檢查時,也遇到其他先天手小朋友,「原來香港一年約有一至兩名先天手嬰兒出生,可是本港醫院之間並無就此聯繫,因此沒有正式的統計數字。皓軒 6 歲時,我們也想將自身的經驗和資訊分享給同路人,於是便決定成立協會。」
小手爬行贏比賽 創意解難令父母放下擔憂
皓軒時常滿臉笑容,是個有自信的小男孩,他並不介意別人看到他的小手,這和父母的態度有莫大關係。「我曾經擔心皓軒拿不起奶樽,誰知他不只拿得穩陣,喝奶還很快。到他長大一點,我又擔心他不能爬行,誰知他又爬得不錯,有日見商場舉辦 BB 爬行比賽,於是為他報名參加,他竟然得了獎!」Edwina 大笑說,每次提起皓軒,她也會泛起自豪的微笑。但 Edwina 知道並不是每個小手家庭都能坦然接受孩子的小手,「曾經遇過一些個案,儘管先天手小朋友有想做的事情,但家人卻會說『你的手這樣,不會做到的,你想也別想!』可能家長不想讓小朋友期望過高而失望,但這些言詞卻令小朋友失去自信,令他們不能接受自己的小手,終日把小手藏在衣袋內。」
作為過來人,Edwina 明白家長最憂心小朋友的自理能力,例如穿衣服扣鈕、刷牙、綁鞋帶等的生活細節。為了發掘天先手孩子個人興趣和專長,「牽手同行協會」不時舉辦各類型活動,如帆船、射擊、攀石、藝術繪畫、烹飪,甚至是走到街上義賣復康券等。「家長起初也擔心小朋友不能勝任,例如烹飪時切不到瓜菜。其實小朋友會用自己充滿創意的方法完成挑戰,皓軒最得意是切小番茄,切得又快又準。」Edwina 說。見到孩子一次又一次完成挑戰,也令家長放下不少擔憂。
微笑應對批評 聆聽同路人哭訴兩小時
旁人的目光和無心的評論,也令小手家庭窘惱,「試過有些路人問我『是否懷孕時吃錯東西?』,又有人說『陰公囉!』」Edwina 初時也耿耿於懷,隨着皓軒長大,調節心態後漸漸懂得應對外來的目光。「其實大家都是出於關心和好奇,簡單回應『這是先天的』,又或者點頭微笑便可以。」
這份從容是經年的歷練,Edwina 將它與其他小手家庭分享。「試過有位媽媽經醫生介紹認識到協會,她打電話聯絡我們,恰巧我離港忘了帶電話。當電話接通一刻,她激動得哭起來,因為孩子的小手令她飽受壓力。我明白她的感受,我們談了兩個小時。」協會開設了一個即時通訊群組,讓小手照顧者互相傾訴,遇難題時可以即時向同路人求助。「協會內的媽媽已相當有經驗,例如如何跟學校溝通、怎樣應對旁人的提問等,她們會分享自身經歷幫助同路人。」
高球單手小健將 教練:殘疾但無須特別待遇
皓軒亦從父母身上學習大方回應提問,「其他小朋友問我的手怎麼了,我跟他們解釋這是天生的,不會痛。他們好好,願意跟我做朋友。如果有小朋友好用力捏着我的手,我會告訴他這樣會弄痛我,然後我就離開,不讓他們繼續。」皓軒邊說邊摸着自己的小手。
興趣多多的皓軒,平日喜歡游泳、國際象棋、打高爾夫球,又不時參加比賽,皓軒更贏得今年日本殘疾人高爾夫球公開賽(臂障組)的冠軍,他亦是年紀最細的一位參賽者。高爾夫球教練 Derek 教導皓軒約 6 年,皓軒是 Derek 第一位殘疾學生,但 Derek 只視他為普通人,沒有特別待遇,「如果給他特別待遇,反而會影響他學習。」 Derek 說。
皓軒單手握桿打球,少了一隻手令能量不夠。Derek 為皓軒加強其他訓練,以及調整策略。「高球運動不只是用手發力,腹肌鍛練、加強下身肌肉訓練都能提升力量,正好增加皓軒單手打球的力度。」Derek 非常欣賞皓軒認真聽課和練習,皓軒更是其他學員的榜樣。「其他學員對皓軒的姿勢技術、成績和積極學習都有深刻印象,當他們看到皓軒是單手打球更加驚嘆。」皓軒奪得比賽冠軍,Derek 相當欣慰。「雖然皓軒為殘疾球手,但我們不用集中他沒有甚麼,而應該發掘他的特點,協助他發揮專長。」
踏入社福界 助人原來得到更多愛
「無需特別待遇」亦是 Edwina 和 Kevin 一直提倡照顧先天手小孩的方法,「我們鼓勵小手家庭先跟學校老師講解小朋友先天手情況,但無需特別協助。如小朋友遇到困難,我們再商討怎樣利用簡單的小工具輔助,例如打鼓時可用魔術貼將手綁好鼓棍等。」Edwina 說。
教育和增加接觸是消除歧視和恐懼的最好方法,Kevin 認為近年社會對外顯性殘疾的接受程度有所提高,「牽手同行協會亦不時到學校作生命分享,我們亦設社交媒體接觸更多大眾。早前協會亦與香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合作,以 3D 打印製作機械手。對比協會成立前,現在更多人認識先天手。」Kevin 希望政府能加強支援,如在社會服務範疇上提供幫助。
Kevin 和 Edwina 感恩兒子讓他們體驗不一樣的人生,Kevin 指皓軒令自己放下既有想法,「以前覺得做每件事都有既定方法,但兒子用單手玩扭計骰、打高爾夫球,他就給我示範如何用創意、以不同於一般的方法都能做得很好。當家長能接受小朋友用其創意去解難時,小朋友就會做到。」Edwina 則笑說兒子帶他們進入社福界貢獻社會,「牽手同行協會」現時有 150 名會員,包括先天手朋友、照顧者以及義工。「從前沒想過會成立慈善機構,因為兒子,令我們認識了很多同路人家庭,幫助別人的同時,亦得到很多朋友的關懷和愛。」
Tags: 社區伙伴, 同行, 自助互助, 社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