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境同行】無間斷籌防疫物資支援病友醫護  肝協會前會長:復生不忘助他人

肝協會前會長何鉅華曾因肝癌而進行肝臟移植,他希望藉着分享自己的故事,讓病友感到同路人的支持和鼓勵。

疫情反覆不定,2022新年後迎來過千確診數字,可幸是現時防疫物資充足。回想兩年前疫情初期,寒風下全城通宵排隊搶購口罩、搓手液、沒有口罩不敢出街的艱辛日子,香港人仍歷歷在目。

曾接受過肝臟移植的復康者,其抵抗力只有一般人的六至七成,防疫用品對他們尤其重要。病人自助組織「香港肝臟移植協康會」(下稱「肝協會」) 於疫情初期相繼接到會員求助防疫物資短缺,協會馬上籌組「健肝防疫支援行動」,眾委員出錢出力為會員籌集防疫用品。

「我們不會讓任何一位會員,因得不到支援而染疫。」肝協會前會長何鉅華毫不猶疑地說。縱使不能到醫院探訪,協會亦將防疫物資包送到醫院給住院病友和醫護人員,還有其他長期病患者,以至獨居老人。義工在物資包內放入心意卡,又拍片慰問病友。

「我們都曾在病床上,被義工探訪過,被同路人的熱誠和關心感動過。」肝協會現任會長黃龍輝(Ken)說。法寶出盡,就是為了讓病友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同路人一直扶持同行。

 

接會員求助  反應迅速即支援

訪問當天,Ken 和十多位委員剛在肝協會的辦公室開完每月恆常會議,商討下一次的健肝防疫支援行動細節。

疫情爆發初期,會員買不到防疫物資而向協會求助,委員自身也面對同樣困難。當時仍是委員的 Ken 和時任會長何鉅華即時召開特別會議討論應對方法,旋即達成共識籌組「健肝防疫支援行動」。協會職員、委員和義工馬上搜集資料、四出尋找購買物資,反應極快。「本身的病患令我們較有危機意識。」Ken 說,「消毒和防疫物資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因為委員們幾乎全部都曾接受肝臟移植,需要長期或終身服用抗排斥藥。藥物副作用會降低抵抗力,我們的抵抗力只及一般人的六至七成。」Ken 約六年前接受肝臟移植,現時仍要每兩個月覆診一次。他續說:「未有疫情時,我們去人多的地方如搭地鐵,也會戴口罩,以免受染病。」Ken 和其他復康者及病友,至今對防疫仍無鬆懈。

委員娟姐(右)是資深病友,肝協會現任會長黃龍輝(左)笑說也曾於醫院病床上被娟姐和其他義工探訪過。桌上擺放的是一些他們經爭取所得的物資。

 

積極爭取物資  感動各方來援

「我們當時立下決心,十多個委員捐錢買物資來支持行動。」何鉅華說。當時整個行動由他策劃帶領,然而物資短缺,即使有錢也買不到。「協會職員嘗試尋求捐助,但反應不佳。口罩價錢不斷飆升,協會資源有限,我們一直觀察住價錢、質量來入貨,但買到的也不算多。」

即使困難重重,不過仍無損眾人意志。「當時有一間電視台舉辦物資贊助活動,我便跟何生提議申請。當時的心態很簡單,『如果我唔問就乜都無,問就有機會。』」Ken說,「想不到電視台真的答應,好鼓舞!」何鉅華補充:「為了舒緩會員的困境,我們訂立了不同的支援方式和渠道。不論電視台答應與否,我們也會盡能力支援到底。」

電視台的贊助令支援行動辦得更具規模,第一次派發物資,差不多三百位會員到來,肝協會眾委員和職員做按照防疫指引來安排,會員要先預約,由協會安排領取時段,減少人流聚集。會員到來後要登記、量體溫、搓手,協會又以板分隔物資派發區,確實會員保持社交距離。「之前七次的物資派發,沒有一位會員或工作人員染疫!」何鉅華非常自豪地說。

電視台有到場採訪拍攝物資派發,會員和病友的需要被公眾及各大機構看見,亦讓協會放膽向不同機構申請贊助。「獅子會亦幫助我們不少。」另一委員娟姐說。娟姐回想當初申請,也非容易。「初時對方沒有回覆,我們繼續嘗試不同途徑聯絡。後來獅子會查問肝協會的工作、服務對象,最終答應贊助。他們派員來協助派發物資,看到數百會員有秩序來領取,知道我們的認真,因此一直贊助到現在。」除獅子會外,肝協會的支援行動還得到菁英會、復康會、社會福利署、香港病人聯盟和藥廠等的贊助。

訪問當天,約 10 位委員出席在華富邨辦公室的恆常會議,他們當協會是第二個家,委員之間如同親人一樣,凝聚力相當強。
肝協會兩年來無間斷為會員搜羅防疫物資,最近一次(第八次)於2022年1月派發防疫包,會員亦非常支持。

 

曾被探訪  今隔空為醫院病友打氣

關心復康病友外,肝協會亦沒有忘記在醫院病房中等待肝臟移植的病友,協會透過瑪麗醫院的病人資源中心將防疫物資包送到醫院病友手上。每個防疫物資包內,都附有協會的單張和心意卡,心意卡上有 QR 二維碼,病友用電話一掃二維碼,便會看到肝協會各委員的打氣短片和聯絡方法。

「他們收到後,會有個溫暖。」何鉅華說。疫情前,肝協會的義工隊每月到醫院四次探訪院友,以過來人身份為病友解答疑問、聊天解悶,讓病友減少擔憂及感到有人陪伴。在疫情下不能探訪,義工和委員仍惦記病友,因為他們都經歷過這些徬徨孤獨的日子。

協會其中一位委員 Stephen 的感受尤其深刻,六年前他因酗酒而導致肝硬化,要接受肝臟移植,更一度命懸一線。「第一位器官捐贈者開腹後驗出患有腎癌,要急煞停肝臟移植手術。但我當時亦已開腹,馬上縫合仍流血不止,還受細菌感染。如果沒有新的肝臟,醫生說我只剩五天命。等了十多天,竟有合適的屍肝可移植!」能撿回性命,Stephen 不斷說是神跡。但手術後多處肌肉壞死,雙腳差點要切除,Stephen 連站立、說話寫字、照顧自己也做不到。

當日徘徊於生死邊緣的Stephen,康復後不時透過肝協會的教育講座,分享自己的故事,告誡年輕人酗酒傷害肝臟的可怕後果。

住院幾個月,Stephen 須接受不同復康治療。他在病房內認識到肝協會的探訪義工。「義工跟我說,『我們個個都已換過肝,張張病床也睡過』。」Stephen 說時,在旁的委員都微笑點頭。「他們來也好,平時只有我一個,義工來可以傾計,又有蛋糕食!」Stephen 笑道,委員也大笑不止。生命轉化由這份愛開始,出院後不久,Stephen 仍要撐住柺杖才能走路,但那時他受邀加入肝協會成為義工和委員,將這份助人精神承傳下去。

「醫院也可能有物資給院友,但我們送的不只是物資,而是關心。」何鉅華邊說邊拿出防疫物資包中用毛巾摺成的兔子,原來都是由協會義工隊親手摺成。

未能親身交流,但協會委員仍透過電話盡力為住院病友解答疑問。「有人打電話問關於肝癌的問題,我們就安排肝癌復康的委員為他解答;有人擔心由子女活體捐肝會影響子女健康,便由有類似經歷的委員跟他們分享。」何鉅華說,「這些經歷對我們來說不是秘密,能讓病友減少焦慮和安心,我們都樂意分享。」

疫情前肝協會義工每星期都到醫院探訪病友,為病友解答疑問、聊天解悶,給他們心靈上的慰藉。

 

窩心湯包贈醫護  與會員間重新連結

肝協會支援的不只病友,還有醫護,醫護的防疫物資包內有即飲湯包,非常窩心;協會又透過瑪麗醫院的病人資源中心,將防疫物資包送給長期病者和獨居老人,有餅乾、麵食等乾糧,同樣體貼關懷。

「協會的宗旨是『復生不忘助他人』。」Ken 說,「我們能復生是因為醫護。接受肝臟移植後,我們仍不時要覆診或住院,每次上病房就像回家,醫護和我們彼此像是家人一樣。」

肝協會的「健肝支持醫護行動」,將防疫物資、病友簽名打氣海報送給醫護人員,背後的心意盡在不言中。

在醫院外,肝協會和醫護的關係同樣緊密。肝協會以下的教育委員會由醫生和護士任會長,與肝協會每兩個月召開定期會議,不時舉辦推廣肝臟健康的教育活動。疫情下活動仍不間斷,繼續與醫護舉辦網上問答會,為病友解釋疑問。

肝協會發起防疫支援行動單純為助人自助,卻意外地令會員間重新連結。「從前只在一年一次的會慶上見到會員,但這年多以來,藉着七次的物資派發,我們和會員溝通交流多了。」何鉅華說,他看到疫情帶來的正面影響。「我們為病友和醫護的付出,讓會員感動。部份會員主動轉為永久會員,更多了人加入義工隊。」

 

步履不停  逆境下換新思維推廣交流  

肝協會的義工隊約 40 人,部份義工跟進器官捐贈、部份與衞生署擺街站宣揚肝臟訊息等,一直默默為會員、病友付出。

疫情下,肝協會的義工服務也沒有完全停頓。「從前我們經常和學校聯繫,邀請醫生、護士舉辦講座,又和老師一同訓練學生成為肝臟大使,由學生向同輩推廣衞生意識。現時多數換成網上活動,例如曾和中文大學、復康會合作,讓會員和醫科生、中學生進行訪談。」Ken 數着手指介紹不同活動。這些新嘗試,亦得到各方支援。「第一次的網上講座,講者身在外地,我們協會沒有適當的器材,於是向藥廠借用。藥廠竟連辦公室、器材、IT 同事也一併借給我們,非常支持。」

二十多個月來辛勞奔波,何鉅華笑說現在最欠缺的是集體康樂活動。「協會有康樂組,以前會舉辦大型的比賽如羽毛球重生盃,除了病友、會員參加外,亦有不少醫護參加。我們也公開邀請其他病人組織,如紅豆會、腎康會等。」康樂活動不只聯誼,更是交流機會,「現在我們也舉辦小型的羽毛球、乒乓球、草地滾球興趣班,其他病人組織和我們互相參加對方的活動,讓大家共聚溝通。」

「復生不忘助他人」這句協會宗旨,眾委員在世紀疫情中將這精神發光發亮,溫暖更多人。何鉅華為協會上下感到驕傲:「贊助機構、市民、會員也見到我們認真做事,不是望天打卦或求人幫助,逆境下我們仍繼續前行。」

每個防疫物資包內的毛巾公仔,都是由義工逐隻摺成再綁上絲帶,這份心意比起一切來得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