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以前,現時社會各界資源更豐富多樣,病人組織除了可向社會福利署申請運作資助外,懂得網羅社區資源並保持長期合作關係,也是維持組織持續發展的新方向,而「走出去,帶回來」正是當中的策略。

 

Man Wearing Blue Suit on Beige Ground Near Building(圖片來源:pexels)

「走出去」讓公眾認識您

要引起公眾對疾病的理解及關注,組織不能坐以待斃,必須要主動出擊,製造較多讓公眾認識您的機會及渠道。要面向公眾進行有效的疾病教育,不能只是一次性,而是需要有組織及規劃地進行。通過與患者的親身的接觸、對話和理解,能讓公眾更明白和有感情的流動,乃至體察病友的困難及需要。所以,自助組織需要召集一群能夠面向公眾,「走出去」做疾病分享或願意接受訪問的病友。這是動員合作的第一步。

有目標地將協作及網絡「帶回來」

一方面「走出去」,另一方面要積極「帶回來」,就是要主動接觸社區資源及建立協作關係。現時很多公司企業都講求「企業良心責任」,紛紛投放資源發展企業義工隊或建立小型基金支持社區服務項目。它們本著提升企業知名度及建立正面形象,對慈善工作樂意支持。關鍵是,自助組織是否清楚自己的需要,又是否能整理好一些發展構想,當有機會時可隨時作出回應。「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此言非虛。組織在日常會務工作中,除了運作一些恒常的活動及小組外,也要經常保持對會友需要的掌握,並整理成一些小型發展計劃,便能隨時手到拿來。

另外,要把握時機去帶動社會關注,累積支持。適時配合社會事件及議題,利用媒體或社交媒體等,把聲音「被聽見」;把需要「被看見」,讓病人自助組織「被推廣出去」。舉例說,最基本節日性媒體訪問,如新年、母親節、父親節等均常常在報紙看見感人小故事,組織可以主動向傳媒分享一些父母照顧長期病子女的故事;或當不幸地出現一些跟長期病或照顧壓力等有關的社會事件,以往也有組織會自發舉行記者會,說出群體無助困境、需要及訴求。這些都是以病友的境況,用第一身發聲,去感召社會大眾的理解及支持。

 

「雙贏協作」關係才能持久

要保持與不同持分者協作的關係,彼此都能在過程中得到滿足是十分重要。例如,與公關公司合作去提升組織知名度,是否能尊重對方的意見及方向;與醫院合作,是否能為醫院帶來服務,解答病友疑問,以同路人身分疏導病友不安憂慮的情緒等。歸根究底,組織必需明白與社區資源合作是要有持續性,而持續會作是需要有流動性的「雙贏」互動。

 

然而,合作關係也有須注意的地方。

  1. 要懂得平衡利益衝突,合作的原由、過程等儘量要有整全的文件記錄,務求保持中立、公正
  2. 要有計劃及焦點地物色一至兩間心儀的相類型協作伙伴,避免「漁翁撒網」,避免所有邀請都積極回應時,自助組織反而會應接不暇
  3. 留意社會脈絡和形勢,同時評估自身能力,採取自助組織能力所及的方法,別勉強行事

努力不懈地保持「雙贏」合作關係,以真誠打動社會,以道理說服他人,以有利共同利益角度出發,也較容易與持分者們保持長期的合作關係。

 

Tags: 社區資源, 長期合作, 合作, 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