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自己的故事,又或是組織的故事去聯絡媒體,總是有種「等通知」的感覺,非常單向,讓人感到地位不對等,難以建立關係。

不用失望,其實這是一場緣份遊戲,請記得「你在找媒體,媒體也同樣在找你」。傳媒的運作就是需要報導,即是說記者也不斷在找有潛質能發展成報導的故事。記者未找到協會,有可能是他還沒有方法得知協會的存在,所以請勿灰心。

病人組織、媒體  雙向的交流

那麼媒體需要些什麼故事呢?怎樣的故事才吸引到媒體的報導或協助?第一篇〈傳媒生態與行規〉提到,傳媒是一間公司,需要靠廣告和讀者購買和訂閱來營運。媒體會按其風格來尋找故事,報導內容通常是輕鬆、富知識、教育意義、感動人心的故事等為主,用以吸引客戶和讀者。

現時不少媒體在保留實體出版的同時,亦開設網站,在數碼科技發現下,媒體也注重 page view(PV)、click rate,即流覽率和點撃率,一些正能量的勵志故事、感人、悲情故事,又或者緊急呼籲(如需要捐助物資、急需捐血等)的故事,亦較能帶動流覽率。

動之以情 說之以理 「人」是關鍵元素

「香港結節性硬化症協會」主席Rebecca 以患病女兒和自己的故事,向傳媒訴說親身經歷,同時表達訊息,要求爭取藥物及跨專科綜合治療。此報導刊於親子版面,病人故事、所爭取的倡議表達得十分清晰。(圖片擷自〈經濟日報Topick〉網站)

組織能如何配合,才能讓病人的故事或組織的需要,得到媒體的關注?「人」是重要的元素,而「動之以情、說之以理」則可說是策略。病人或病人家屬、照顧者或相關人士(例如與病人同行的醫生)願意出鏡接受訪問,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而要動之以情,就要由受訪者說出自己的親身經歷、感受及需要,無須誇張煽情,只需真誠的一句說話、一個眼神,已能觸動讀者。

觸動人心的故事背後,往往已包含病人或病人組織爭取的醫療政策訊息及倡議,由故事切入,先讓人身同感受,增加同理心,然後再明確說出訴求,甚至加入數據支持,更加說之以理。

抓緊時機  硬性、軟性新聞亦重要

每次政府推出牽涉重大社會公共行益的政策或措施時,也是重要時機,例如早前因「疫苗通行行證」政策,一些長期病患者的病人組織一同提出訴求,港聞、時事版面的記者亦極度關注這類即時和緊急議題。即使有 timing,「人」仍然是重要元素,例如關於「疫苗通行行證」政策的訴求,仍需要長期病患者出來現身說法,公眾才能更明白病人面對的困難。

由病人或照顧者分享親身經歷,是最重要的元素。(圖片擷自〈有線新聞網〉)

另外,一些電影電視劇上映、書籍出版,如當中的內容劇情有關某病科,亦是好時機。媒體更會主動聯繫病人組織,希望能邀約訪問,例如電影《心之旋律》(CODA)勇奪奧斯卡最佳電影後,不少媒體的港聞或副刊、專題記者亦邀請聾人子女自助組織作訪問,可見病人自助組織和媒體的關係,其實是雙向的,大家互相需要對方。

病人在受訪時,所傳達的不只是訴求,更是多年來累積的病人專業知識。協會組織和媒體各有專業,大家合作時應抱互相尊重、互相體諒的態度,達致雙贏局面。

不論任何版面,媒體記者也會考慮故事的時間性,愈與近期社會有關的事情則愈受關注。(圖片擷自〈明報新聞網〉)

~ 內容摘自本中心「媒體聯絡線上交流會」(活動日期:2022年3月30日),特別鳴謝講者(吳韻菁小姐) 的分享。~

Tags: 社交媒體, 公關, 宣傳推廣, 媒體, 香港聾人子女協會, 香港結節性硬化症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