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提到,病人自助組織和媒體的關係是雙向的,未能尋覓得到對方,只是緣份未到。不過這不等如坐着等機會來,組織更加應該主動出撃,編織這一段良緣,讓主流媒體認識自己。

透過現時科技網絡,開設網站、社交媒體如FB專頁,建立「自家媒體」。自家媒體能讓組織更主動,既能教育公眾,亦增加機會讓主流媒體看見自己。

自家媒體發放小知識、病人訪問

相信現時不少病人組織亦已開設網站及社交媒體,亦不時更新,但漸漸地不知道能分享什麼內容,於是相隔愈來愈長時間才發帖更新。

在內容上,除了活動宣傳、活動花絮照片外,亦可以加入知識類內容,例如「病科小知識」的簡短帖子,又或者是「最新資訊」,包括本地或外國就病科的最新政策。甚至可發放由組織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這些整理好的最新數據是重要資訊,有助公眾及媒體了解病人組織和病科。

在這些實用為主的內容以外,亦可加入故事元素較多的帖子,例如邀請病友、會友作分享自身故事,講述患者或照顧者的經歷和感受。

協會的網站或社交媒體,可以分享病科小知識,讓媒體、公眾對病科對病科更為了解。(圖片擷取自「香港椎夢社」FB專頁)

病友亦可分享 生活化內容更親切易明

有否想過除了以組織名義開設專頁外,病人或照顧者亦能開設個人的專頁或自家媒體?現在愈來愈多病人在影片網站Youtube或社交媒體FB、IG等上載生活片段,又或者以短片形式,講解自己的患病、治療經過,甚至拍攝到醫院覆診過程、在醫院中準備接手術或手術後的細節。這些病人未必參予任何病人自助組織,可謂素人一名,但這些影片吸引到不少人觀看和訂閱頻道,甚至引來媒體約訪。為什麼會這樣呢?

患上子宮頸癌的90後女生,在youtube上分享自己的患病及治療經歷,又分享抹片檢查迷思、HPV是什麼、子宮頸癌病徵、私家醫院與公立醫院的分別等。亦不少觀眾也為她打氣加油。(圖片擷取自Youtube 「Cheungtinn」頻道)

透過病人的親身分享,一來已讓人感受到病患者有着堅強的意志,面對病患豪不畏懼,這點能觸動不少人。另外這些親身分享,是一般人不曾有過的經歷,觀眾亦希望知道多一點,例如手術後的身體反應、復元速度等。這些以「個體」身份分享的病人,所分享的內容比起組織網站或專頁的,更為個人化、生活化,讀者觀眾亦有興趣了解病人生活種種,例如輪椅人士如何與其他輪友一起外出、聾人與其寵物的相處等。透過這些分享令病人和讀者觀眾建立起互信友好的關係。

病人除了分享如何解決生活困難、治療經歷、情緒管理外,甚至會談及有關其病科的醫療政策等,這亦能讓公眾了解病人在經歷病患中的感受,以及展現病人的專業知識,讓大眾得益。

~ 內容摘自本中心「媒體聯絡線上交流會」(活動日期:2022年3月30日),特別鳴謝講者(吳韻菁小姐) 的分享。~

Tags: 社交媒體, 公關, 宣傳推廣, 媒體, 香港椎夢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