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義務工作發展局公佈義工登記數字達128萬人,這些數字不包括沒有登記的數字。香港人為什麼喜愛義務工作?自助組織近年常說留不住人(願意參與的會友),更甚者連新人也欠缺;相反,部份組織更替如流水般源源不絕,有什麼因素從義務工作上值得我們借鏡呢?

 

一般病人自助組織都是慈善團體,參與組織的成員,包括顧問、執委、會員或義工等,都是自願及無償工作的義務工作者。其精神包含以下元素:

1. 利他主義(Altruism)

利他主義是一種無私的為他人 福利 著想的行為,在道德判斷上,別人的幸福快樂比自己的來得重要。

2. 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

功利主義提出人類行為的唯一目的是追求幸福,它不考慮個人行為的動機與手段如何,只注重一個行為的結果對最大快樂值的影響。功利主義者認為能夠增加最大快樂值的行為是善,反之即為惡。

(以上資料源自維基百科)

 

一般參與自助組織成員的動機,均存在著利己與利他組成,兩者之間相互作用、交互影響。以利他主義的觀點來看,自助組織成員參與全都是為「他人」的利益出發;若以「利己主義」來說,自助組織成員參與服務時,雖然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每一個念頭都是為了他人的利益出發,但實際上在這過程中得到最大心靈滿足的並不是「他人」,而是自己。加上,人是一個有讓自己滿足及快樂傾向的動物,當自助組織成員得到滿足,自然會繼續參與自助組織的行為,這樣才能夠使自己的心靈獲得充分的滿足與快樂的感覺。若再以「功利主義」來說,所有事物的好壞考量,都應該以全體人類的最大幸福作為判斷的標準,因此,自助組織成員能夠有效的促進社會全體的幸福、復康、健康、穩定及權益,也就是說自助組織能夠創造出社會中的最大幸福。

 

普遍人滿足了基本需求之後,就如當病人在醫院診治後在社區復康,在復康的過程,透過參與自助組織,和他人分享幸福、快樂、愛心等,為社會提供貢獻產生利他的精神,就如我們經常掛在口邊的助人自助,包含了利他及利己精神,在自助組織界別發揚光大,使無數的自助組織會友願意奉獻。

 

當我們明白人有利他及利己的想法時,自助組織一樣有純粹為他人服務的成員及期望得到心靈滿足及快樂的成員,那麼自助組織如何滿足上述成員的需求,從人與人之間產生正能量及凝聚力?以下項目可以作參考:

 

1. 與會友共享自助組織的理念

每一個自助組織成立都有其理念,這理念是同路人認同而共同追求的最終目標,因此,理念是需要與會友分享及推廣的,當會友一同朝理念進發時,大家所做的事情就會一致。

 

2. 建立人際網絡互動連結及關懷

自助組織是一個團隊,在參與自助組織活動的過程,可以讓會友擴闊圈子,認識同路人,豐富個人生活。自助組織形成是透過集體經歷及資源,以及互相關懷的氣氛、共同倡議權益文化底下,吸引同路人持續參與。

 

3. 讓會友得到自我成長的滿足

由患病到復康及重新接觸社會,經歷會使人改變,包括重拾目標、個人潛能發掘及發揮、提供精神寄托及社交上滿足,自助組織需要提供有足夠的發揮空間予會友。

 

4. 清晰的參與角色

當組織提及會員不參與時,便要自問是否有提供足夠的參與機會,會友在參與的過程,是不斷從自我及別人的肯定中建立自己的形象,當認同程度愈高,投入度及歸屬感愈強。

 

有關如何滿足會員需要,可以詳閱《N3C會員分析》 文章。

Tags: 組織管理, 會員參與, 物色新血, 義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