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關顧員精讀班 – 「解開心結」(上)」提及到關顧員阿萍的關顧個案,她最近與會友Mandy傾談她在公司的遭遇,認為上司因知道她是長期病患者,對她產生厭棄的感覺,所以將一個新Project給其他同事負責,而令Mandy感到非常無奈和失落。上篇我們利用「身心思維分析」,將一個事件的片段拆解成「事件」、「想法」、「情緒」,讓Mandy更明白自己負面情緒的根源,除了來自事件,也加入了自己很多想法,兩者也會影響情緒,而想法比事件更能控制於手中。

了解負面情緒的結果
「身心思維分析」讓我們了解情緒出現的原因,而負面情緒出現後,一般會伴隨著兩種結果:「行為」及「身體反應」。行為是指在負面情緒下我們作出的行為反應,例如發脾氣、暴飲暴食等;有時行為不一定是看得見的,逃避、沉默、忽視自己或對方,也屬於負面行為,令情緒進一步拉至低谷。

另一方面,要了解情緒與身體反應,便得要明白「身」、「心」之間的關係。你曾否試過即將要面對一大班陌生人進行演說或分享,心情緊張之餘,還會掌心出汗,心跳加速?這就是心情和身體之間的互為影響。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健康情緒中心於2010年進行了一項調查,了解香港人身體症狀與情緒的關係,結果顯示身體症狀越多(例如疲勞或缺乏動力、受痛症困擾、睡眠問題等),有情緒症狀的頻率就越高(例如情緒低落、感到緊張、經常不安、突然好驚或感到恐懼),由此可見,情緒與身體反應是有密切的關係。作為長期病患者,我們更深明這種互為影響的狀態,因此學會好心情不是為了「阿Q」或放過別人,而是為了自己的身體,更愛錫自己。

讓關顧員成為多角度思考的智囊
返回Mandy的例子,不難明白情緒對行為及身體反應的影響,但關鍵是我們如何讓Mandy有多角度的想法,跳出原本想法的框框,令情緒得以改善呢?許多時,自己的個人想法彷彿就是事實的全部,非常真實,十分相信(就如Mandy十分相信上司的決定與自己患有長期病有關),憑個人的力量擴闊思考的空間實在是不容易。正所謂「一人計短,二人計長」,關顧員可以透過一些話題和發問技巧,在傾談的過程中,一起探索被關顧者的情緒和想法,讓對方更能明白自己情緒的來由,同時也以多角度思考的方法,避免陷入情緒困擾之中。

身心思維分析除了幫助我們分析情緒的來龍去脈,也是一個好的架構有助我們觀察和打開話題,從而讓對方更明白自己,對情況有更客觀的評估。

框架 話題或發問例子
事件
  1. 平時上司的作風是怎樣?
  2. 除了這件事,平時上司對你的態度或相處如何?如果是理想,那有其他可能性令上司有這個決定,而非你是長期病患者嗎?
  3. 平心而論,針對工作,這個新Project需要什麼特性或技能的負責人會更勝任?對事件有較佳的效果?而你和另一位同事的強項和專長更加配合?
想法
  1. 除了你的想法,還有其他可能性嗎?
  2. 有什麼理據支持你現在的想法?
情緒
  1. 明白你想在工作中表現自己的能力,所以是感到失望和無奈的。
  2. 這種無奈和失落的心情從何而來?你心裡正想著什麼?有什麼想法導致這種情緒的出現?
  3. 可以為自己做什麼事,減輕這種感受呢?
  4. 如果繼續讓自己在這種消沉的情緒裡,對自己有何好處呢?不如做些可以令自己舒服的事情或能激勵自己的想法。
行為
  1. 見到你最近沒精打釆,我們都關心你。
  2. 不如做一件令自己開心的事,增加開心的情緒和感覺。
身體反應
  1. 最近的身體不適,與你的情緒狀況有關係嗎?
  2. 如果壞心情會影響身體症狀,那如何為自己舒緩壓力?

小結
患上長期病或生活中遇到挑戰是在所難免,但在自助組織中得到同路人的關心和支持,就好比一份禮物,讓你感到溫暖及可貴。作為自助組織的關顧員,往往是會員的知音人,從傾談和被聆聽中,重新得到力量和感到支持。希望以上內容能增進關顧員的關顧技巧和信心,令會員間更得到關懷和互助。

參考資料:
香港健康情緒中心,2010。「器官都會鬧情緒」:香港人身體症狀與情緒病息息相關調查。

Tags: 推動互助, 同路人, 關顧服務, 關顧員, 負面情緒, 身心思維分析, 多角度思考